石汉瑞,平面设计,设计师,香港设计师协会会长,行业经验50年,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香港设计之父」:石汉瑞

他是公认的「香港设计之父」,曾于1993~1997年担任 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主席,1986~1988年任香港美国商会副主席,1973~1985年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委员会会长,1974~1976年HKDA(香港设计师协会)会长......

20190617_091748_025.jpg

1961年,年轻的石汉瑞(Henry Steiner)从纽约远行到香港,接受《亚洲杂志》的邀请从事美术设计。原本计划做九个月的工作,竟使他生根香港。五十年的香港情已深至灵魂,再难分开。石汉瑞以浑化中西的跨文化设计实践,触发了香港设计从无意识到有观念的设计觉醒。他在一九九八年为渣打银行设计的新钞票,运用了鱼、龟、麒麟、凤凰和龙五种不同瑞兽作为设计项目,使钞票的每个细节,无一字无来处,细语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

20190617_091748_026.jpg


维也纳 — 纽约 — 巴黎 — 香港

石汉瑞出生在维也纳,五岁时随家人迁往纽约,青年时期在亨特学院学习美术,纽约著名的抽象印象派艺术家们如:罗伯特.马德维尔(Robert Motherwell)、威廉.巴兹奥特(William Baziote)、理查.利伯(Richard Lippold)皆云集该校,在活跃、丰富的学习氛围中,石汉瑞获得了色彩与构图的宝贵知识,同时也领悟到作为画家的要素:根据自己的内在时钟来工作。这使他意识到自己难以成为一名画家,续而进入耶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从设计大师保罗.兰德(Paul Rand)。

保罗.兰德之「没有构思,就没有设计」的理念为石汉瑞的设计人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专业基石,他曾生动的回忆兰德在第一堂课上的讲授:「保罗.兰德教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构思。他说,如果你不能在一张索引卡背后,写下你对一个设计的构思,那便不能算是设计。有同学回答:我有种感觉,一种自然的感受,保罗反驳说,那不是构思!」

石汉瑞常常引用阿兰.弗莱彻(Alan Fletcher)的话来阐述设计与艺术的区别:「一个设计者要试着解决客户的问题,一个艺术家试着解决他自己的问题。」耶鲁毕业后,石汉瑞在曼哈顿的广告公司与设计公司工作了一年,获得了前往巴黎索邦大学的奖学金,在巴黎工作的两年,确定了他的「欧洲感」和对最新设计趋势的灵敏洞察。在朋友推荐下,石汉瑞接受了香港《亚洲杂志》的邀请:一个崭新的设计历程由此发端,对于个人如是,对于香港亦然。

20190617_091748_027.jpg

20190617_091748_028.jpg

20190617_091748_029.jpg

20190617_091748_030.jpg


跨文化设计——中西相融,浑化无迹

香港,很难有一天看不到石汉瑞设计的作品。他的客户名单如同一份荣誉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香港赛马会、香港地铁、香港上海大酒店、嘉里集团、置地集团、连卡佛、中信泰富、和记黄埔。

香港是一个汇集之地,东西方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对比、碰撞、蜕变,对应在生在维也纳、长在纽约、植根香港的石汉瑞来说,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契合。

石汉瑞曾说:要理解文化背景,才能达成真正的文化交流。文化功底是创造精神和设计灵感的基本原生动力,文化功底修炼的功夫越深,创造的境界就越高,对话和认同的范围就越大。跨文化之所以成为石汉瑞在视觉上最鲜明的设计语言,正是他对香港文化深刻的体会。

一九八三年,汇丰银行委托石汉瑞设计新的企业标志。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这略显冗长的名字已不能匹配这家世界级金融和保险集团的发展趋势。石汉瑞取用银行的简称「汇丰」来作品牌名称。银行的象征「圣安德列十字徽旗」是灵感的源泉。简洁俐落的六角形标志,如同指南针,指着不同方向,意味着来自东南西北、世界各地的业务。中央两个红色的三角形尖角相对,构成的形状是一个沙漏,象征着财富不断积聚;两旁各有一个红色三角形,尖角分别指向左右两边,象征集团业务的不断扩展,张力无限。同时,标志在视觉上内收外张的扩展力,隐喻的传递出这家自一八六四年在香港发起的国际化交融机构「立足当地,面向世界」的企业传承。

石汉瑞在谈及对设计认知的观点有三:一、设计乃是解决客户的问题;二、设计需以思想作为依托载体;三、设计须包含对比。色彩、结构、新旧、文化、乃至情感皆可成对比。在为汇丰银行所做的一九八零年的年报封面设计,画面分为左右两边,一边是象征西方的自由女神,一边是象征东方的京剧名伶,这种把东西方文化对比、碰撞、糅合在一起的设计手法准确的传递出汇丰的企业文化渊源与不断进取、发展更为广阔的国际业务的时代精神。

20190617_091748_031.jpg

中信泰富集团的视觉形象可以说是石汉瑞跨文化设计的精彩解读。中信泰富集团于香港成立后,极需塑造一个既区分于北京母公司,又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企业身份之源的视觉形象。石汉瑞以中信泰富集团的英文简称CITIC五个字母所构成的红色中国灯笼,呼应着「中」字形状,寓意中国文化里吉祥、庆祝、红火、热闹的含义,同时传达出这家业务广泛、前景广阔的企业所展现出的美好愿景。

香港九七回归前夕,皇家香港赛马会决定改名为「香港赛马会」,把「皇家御准」四个大字拆除,以示告别英国殖民时代。石汉瑞以之作为赛马会重塑形象的契机,在传统与新生、情感与憧憬中设计出巧妙的平衡。在充分保留和利用原会徽百年所累积出的形象认知度的前提下,以世人熟知的马鞭、马蹄铁以及马缰等元素组成的新形象,在对比鲜明的蓝、黄两色映衬下,充满着新生的活力。新会徽的设计尽可能的保留住会员及市民大众心中对赛马会的情感认知,致使马会开幕当天,很多马迷都没有觉察会徽已被人「动了手脚。」对此,石汉瑞反而感到很高心,「旧商标沿用百年至今,已深入人心,如果是好的东西就应该好好保留。愈是不为人察觉的设计,我愈喜欢。」这就是石汉瑞在设计中细心呵护与体察的深厚「人情」,如同日本能剧大师世阿弥所言,「隐藏着的才是真正的花」。

20190617_091748_032.jpg


「香港设计之父」的香港情怀

香港才是石汉瑞的故乡。这里所发生的转变,让他感受很深。如今的香港好似迷失在「奢华」里,已然忘记了起初的文化根基—谦逊,开放,相容包需的精神成为石汉瑞的香港「追溯」。

在他五十年的设计历程中,六十年代,是石汉瑞最为怀念的。他觉得那时是香港最本真的时代,「那时候,一切都很down to earth,吃饭的餐厅,就像家中厨房的延伸,尖沙咀还有人力三轮车,在街上行走,十分舒适,合理。总之,一切都是直接的,灵活的,美丽的。因为人有的是希望与潜能,大家都希望自我完善。」无论社会气候或是从事创作的设计家,都会尽情的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启发出无限灵感—亦中亦西的港式创意便发轫于此。

石汉瑞把自己在香港的五十年比喻成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找寻神所应许的美好之地。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终于找到了应许之地,石汉瑞在香港五十年,可否找到应许之地?石汉瑞说尚未找到:「当摩西一人上山很久之后还未下来接民众,他们在等待之时便用金器铸成一头黄金小牛,一起崇拜。香港今天对奢华的追求,便是这样。」石汉瑞形容自己仍然在旷野中寻找。

石汉瑞对香港的深情,无需语言,在他五十年的设计作品中,已然找到了「应许之地」。

20190617_091748_033.jpg


石汉瑞(Henry Steiner)

1934年生于维也纳,先在纽约市立Hunter学院学习设计,又在耶鲁大学保罗.兰多门下攻读艺术硕士课程,后获奖学金往巴黎深造。1961年到香港,出任亚洲周刊杂志设计总监。1964年创建石汉瑞设计公司。他的作品对太平洋圈的设计有重大的影响,公认为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启蒙人物。1961年起定居香港五十多年来,他创作无数设计作品,深入人心,包括企业形象、金融企划、产品包装、钱币、邮票等。他是香港大学客座教授,1973年创立的香港设计家协会发起人之一,1975年出任该会主席。还是国际AGI七十年代唯一代表香港的会员,曾任AGI主席。他还是许多组织的会员,包括:美国平面艺术研究院、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英国特许设计师协会会员。他的著作包括 1995 年,由 Thames & Hudson 出版的「跨文化设计—国际市场的沟通及交流」Cross-Cultural Design: Communicating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及于 1999 年出版,专题论述他的作品的中文书籍「石汉瑞: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隐私条款

主页 关于 分类目录 规则 常见问题 年份 回到顶部